延安舰航拍
“大家看,延安舰舰徽上有宝塔山、窑洞、延水桥等要素。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土窑洞的煤油灯光被喻为信仰灯火,整组图像寓意‘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信仰灯火指引航向’……”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向海面,南部战区海军某支队延安舰举办的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纪念活动如约而至。舰长单东晖一边擦拭舰徽墙,一边细致地向新舰员作介绍。
由舰上官兵和延安市书画家协会共同创作的舰徽,是延安舰和延安市开展“城舰共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双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论述,不断加强军地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交流互助,巩固和发展“军地合力、军民同心”大好局面。
宝塔山、凤凰山、枣园、杨家岭、南泥湾……3.7万平方公里的延安市革命旧址星罗棋布。翻开历史的书页,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还是双拥运动的发祥地。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初代延安舰,于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开工建造,1918年下水。她一生中8次易主,几乎参与了近代中国半数以上大的战争、见证了许多历史大事件。她多次遭遇重创和生死危机,又都能够化险为夷、浴火重生,最终在1964年光荣退役。历经50多年的空白后,2018年,在相隔整整一百年后,“延安”这个舰名有了新的传承——一艘最新型的国产导弹驱逐舰下水,舷号106。作为海军新质作战力量的代表,该舰入列一年出头便顺利拿到海上全训合格证书,创造了当之无愧的“延安速度”,画出了百年梦圆的蓝色航迹。
薪火相传,历久弥新。通道里的“延安历史文化长廊”,餐厅悬挂的油画《南泥湾》,图书角的延安剪纸,官兵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共同创作演唱的舰歌……登上延安舰,随处可见“城舰共建”的互动交融印记,随处可感战舰与城市的精神纽带。“延安人民的关注和支持,让我倍感温暖、深受鼓舞!”延安籍战士高澎告诉记者,一定练强本领、保家卫国,不辜负家乡父老乡亲的期望。
去年2月,延安舰与延安市签订双拥共建协议书,打造特色共建品牌。他们联合开展互授“荣誉市民”“荣誉舰员”活动,推行舰艇文化共同创作机制,强化延安舰是延安市“流动热土”、延安市是延安舰官兵“第二故乡”的情感认同。同时,延安舰积极参与双拥模范创建、经济社会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他们不仅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搞好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协助海军抓好“八一爱民学校”建设,对口援建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援助建档立卡贫困生、建设国防教育基础设施,还把党(团)组织联建互助作为军地共建重要内容,安排军地基层党(团)组织书记和骨干跟学跟训、代培代训,协同开展“城舰共学二十大,军民同心跟党走”等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延安舰也是延安“流动的名片”,他们充分发挥“城市窗口”作用,利用编队出访、舰艇开放和重大任务宣传报道等时机,全方位宣介延安市历史人文、营商环境和发展成就,为延安市打造新时代、新形象提供新途径、新平台,让“延安”的名字响彻海疆。
前段时间,新一轮共建活动全面铺开,延安舰官兵线上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并将讲述延安精神的文献纪录片《脊梁》、怀安诗社数字作品集等带回了延安舰,在舰艇通道中展示。与此同时,延安舰正在为延安市制作一批英模画像展板和舰艇模型,进一步加强国防文化援建。预计不久后,延安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一睹延安舰的风采。
历史的印记永不磨灭,精神的纽带浩然长存。无论有多少热词出现,“双拥”始终是延安人最引以为豪的光荣;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延安精神始终是延安舰战胜一切困难的底气所在。走进新时代,一城、一舰,将携手书写更美好的春天……(《人民海军》报记者 王汉唐 通讯员 王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