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工作总是不分昼夜,经常风里来雨里去,冒着酷暑严寒,穿梭在大街小巷,现在加入了工会组织,找到了‘娘家人’,突然觉得有归属了,心里真是很高兴。”曹操出行网约车驾驶员张楠楠说。
这是陕西各级工会为职工说话、替职工办事的一个缩影。多年来,省总工会把“当好群团组织排头兵,力争陕西工会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作为持续奋斗目标,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履职尽责、创新作为,积极主动、扎实工作,当好党的好助手、政府的好帮手、职工的贴心人,以优质的服务树立工会好形象,干出了工会人的精气神,不断满足广大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桥梁纽带建得更牢固,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以实干实绩团结动员全省广大职工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往职工中走
“拜一名工人师傅、交一位工人朋友、学一项实际操作、写一篇心得体会、刊发一条新闻报道、征集一条意见建议。”这是陕西省总工会去年3月培养新进机关干部的一项创举。两年来,共有4批40名干部深入企业车间见习,深感“当一个月工人,一生受益”。
根据全国总工会部署,省总工会于去年5月11日率先在全国启动工会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工作,省市县三级工会241个工作组、724名干部下沉到街道(镇乡)、园区、企业蹲点,实现了对全省市、县、区的全覆盖。今年省总工会选派9名干部,分赴渭南、延安、汉中蹲点,在3个月的时间内,省总工会3个蹲点组协助所在市县总工会新建工会组织119个、发展会员6303名,示范带动全省各市县总工会新建工会组织365个、发展会员4.58万名。
目前,全省已建成覆盖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工会组织1229个,建成市级行业工会联合会20个、县(区)及以下行业工会联合会110个,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会员14.8万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实现新突破。
“职工在哪里,工会就在哪里,工会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推进到哪里。”省总工会党组认为:“为职工群众办事,就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带着责任下去、带着任务回来,带着问题下去、带着答案回来,带着感情下去、带着满意回来。”
作为做党的群众工作的工会干部,只有走到职工中去,才能了解职工、对职工产生感情,带着对职工的深厚感情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实、做细、做到职工心坎上。为此,2018年省总工会启动了“往职工中走,往心里做,往实处落”的战略性行动,而且把“战略”贯穿始终,并在广度、深度上伸展。
——思想引领往职工中走。推动省委、省政府“两办”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措施》,省总工会制定《实施方案》;开展“中国梦·劳动”美系列主题宣传教育和“对党说句心里话”、“学四史、讲三忆、感党恩”分享会、劳模工匠进校园等特色活动,特别是在西安、宝鸡、延安、榆林等市建成了劳模精神展示馆或工运史馆,用好陕西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赓续红色血脉,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奋进新时代。
——组织上往职工中走。为了让工会组织走进基层,着力解决改革向基层延伸问题,每年拿出不低于4000万元,用于配备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和保障乡镇(街道)工作经费,目前,全省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达2091人。
——服务平台往职工中走。着力解决满足职工多元化需求问题,加快陕西智慧工会建设步伐,“一库三端十一平台二商城”智慧工会体系初具规模,30多项服务实现了工会组织在网上连通,工会业务在网上办理、工会服务在网上推送,逐步形成职工找工会“手机对接”,工会找职工“一呼百应”的高效模式。
往“心里做”
网约车驾驶员张楠楠的归属感不仅仅是加入工会,找到了“娘家人”。其实近年来,他作为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早就感受到有人在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了。“现在真是方便多了,上厕所、喝水、休息等问题,遍布全城的爱心驿站都能解决。”
多年来,围绕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大职能”,省总工会通过调研、创新、试点、推广,致力于“多解决职工群众关心的事、操心的事、揪心的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相继建设2183余家工会爱心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了“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临时避雨”等多种贴心服务,生产一线尤其是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对此有至深体会。
往产业工人“心里做”,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走深走实。省总工会把提高产业工人的经济待遇、学历层次、技能水平和社会地位作为突破口,落实《陕西省“三秦工匠计划”实施办法》,出台《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施办法》《陕西产业工匠人才培育计划》等,每年预算500万元,用于鼓励激励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018年以来,全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产业工人比例超过40%,极大激励了产业工人创先争优热情。
对于产业工人中的佼佼者,省总工会与西安交大战略合作,举办陕西省劳模工匠学历提升班,承担全部学员学费175万元,使劳动模范、杰出工匠“圆了大学梦”,目前45名学员中专升本的24名学员已完成学业;与省人社厅联合举办优秀班组长培训班14期、培训2185人次;连续3年开展农民工学历提升“求学圆梦行动”,为1.12余万名农民工发放补助金1031万元;建成全国职工书屋413家,省级职工书屋551家;在全国率先发放劳模证6500个,给劳模家庭悬挂光荣牌匾5000余个,向劳动者颁发劳动证书,想方设法让劳模享礼遇、让劳动者有尊严。
为了建好用好职工心里的“学校和乐园”,争取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资金1.8亿元,撬动地方财政投入23亿元,在全省11个市(区)新建、改造75家地方工人文化宫。目前,全省共有工人文化宫105家,已实现市级工人文化宫全覆盖,县(区)级工人文化宫广覆盖,工人文化宫建设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了往职工“心里做”,创新工作方式,用网上要约、线上协商和应急、应事、一事一议的灵活协商等方式开展“要约行动”,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特别是去年12月以来,省总工会本级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带动全省各级工会投入1.17亿元,大力支持抗疫工作。
而最关键的是往困难职工、新业态职工“心里做”。近年来,组建58支红娘志愿服务队,举办婚恋交友服务活动203场次,受益职工3.9万人;做好职工互助保障工作,理赔2.88亿元,受益职工超过28万人次。做强“四季送”品牌,今年投入“送温暖”资金近2亿元,慰问困难职工、劳动模范和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劳动者;筹集“送清凉”资金2.15亿元,走访企业和工地超过2万家,慰问一线职工和农民工120余万人次,排查危害职工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故隐患2万余件。近5年,省总工会共发放帮扶资金4.31亿元,帮扶困难职工30.6万户次,发放“金秋助学”资金7517.6万元,资助职工和农民工家庭子女2.3万人;全省各级工会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518场(次),跨地区组织劳务输出17.9万人,免费就业服务覆盖79万人。
往实处落
想法再好,办法再多,如果不能落实或落实不到位,一切就成了空谈。这考验的是作风、更是机制。
“有没有一批了之、一安排就完事的?有没有口号喊得震天响、工作干得不漂亮的?有没有以文字材料代替实干的?”近几年,陕西省总工会就作风建设提出了“十问”,并且摆出了可能存在的“十种现象”,对应要求“十改”“十努力”,在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是省总工会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写照。多年来,通过每月举办“工会大学堂”,开展“廉政教育周周见”,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选拔使用青年干部,开展机关干部“进车间当工人,拜师傅悟初心”活动和工会干部基层蹲点进万家行动等等,确保了作风建设不松懈。
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创新,建立了一整套落实工作的机制、制度。省总工会建立了工会主席季度工作例会制度,听取各市(区)总工会、省级产业工会主席工作汇报,季度点评、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明确重点,形成了横向到产业工会、纵向到市(区)工会的工作机制,显著推动了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深入开展“陕西工会百万职工消费帮扶行动”。省总工会、省国资委将“陕西工会消费帮扶采购平台”升级为“陕西乡村振兴消费帮扶云平台”。今年,该平台已帮助销售我省56个脱贫县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280家巩固脱贫的中小企业的千余种消费帮扶产品达3500万元。截至目前,陕西乡村振兴消费帮扶云平台注册采购单位6400家、累计销售2.26亿元,推动全省各级工会线上线下采购消费帮扶产品近10亿元,又一次彰显了“咱们工人有力量”!
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建功立业上,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广泛深入持久开展主题劳动竞赛,从2021年开始累计安排1600万元实施劳动竞赛“十百千万”工程(十个示范性竞赛项目、百个重点竞赛项目、千个竞赛标兵、万户企业竞赛);推动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从传统领域向新兴产业拓展,今年首届“三秦工匠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百万职工参与;每两年举办一次职工科技节,产生了一大批职工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先进操作(工作)法;2016年以来共选树“三秦工匠”120名,并推动从2018年开始由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的工作;劳模推荐评选,突出一线劳动者和科技创新工作者,一线劳动者超过70%,推动将省劳模奖金提高到每人2万元;认真贯彻全国总工会《关于实施小微企业工会经费支持政策的通知》精神,近3年为3.4余万户小微企业返还工会经费1.39亿元,力促小微企业稳岗稳产。
不忘初心,创新实干。多年来,省总工会突出抓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管理效能提升、学习培训、调查研究、工作落实,增“三性”、去“四化”、强基层、促创新,以实际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中充分彰显了“娘家人”的担当作为。2015年以来,省总工会在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连续7年荣获优秀等次。(阎瑞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