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褒城镇邹寨村稻鳅综合种植养殖基地。
位于汉台区武乡镇西村的稻蟹共养基地喜获丰收。
位于南郑区汉山街道草堰村的稻渔综合种植养殖基地。
进入9月,汉中121万亩水稻开始集中收割。其中采取稻渔“套养”的8万余亩稻田,不仅会收获高品质大米,还将迎来水产丰收。既保住“米袋子”,又鼓起“钱袋子”,这正是汉中近年来积极探索推广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取得的成效。
汉中位于秦岭以南、汉江上游,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区域内水稻种植广泛、渔业资源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汉中按照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互利共生的理念,在稳粮基础上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实现亩产“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走出一条稳粮和增收并举的新路子。
据汉中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汉中稻渔综合种植养殖面积从2016年的1500亩,发展到今年的8万余亩,有稻鱼、稻虾、稻鳅、稻蟹、稻蛙等13种种植养殖模式,产业覆盖11个县(区)90个镇(街道)283个村。
稳粮、增收、生态,汉中借稻渔综合种植养殖重新诠释“鱼米之乡”。
稳粮优先 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9月22日,天气晴好,收割机在汉中市汉台区武乡镇西村的块块水田里来来往往。这是汉台区德胜种植养殖合作社的稻渔综合种植养殖水田。稻田里的水之前已排完,晾晒一段时间后,收割机就进场收割了。现在只剩稻田边的环沟里还蓄着水,里面养着鱼、虾、蟹等。目前虾、蟹已经上市,鱼也即将上市。
水田是合作社从周边村民手里流转的。“村民手里的田小的只有二三分,大的也就一亩多,不方便机械化耕作,效益也差。我们统一把这些田地流转过来将‘小田变大田’,严格按照沟坑面积占比不超过10%的要求发展稻渔综合种植养殖,既保证了粮食产量,也提高了综合收益。”该合作社负责人刘保明说,自2016年以来,合作社累计流转村民土地610亩,发展了稻鱼、稻虾、稻蟹等多种共作模式,亩均收入上万元。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汉中是我省水稻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达121万亩,其中宜稻渔综合种植养殖的水田约20万亩,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为此,汉中紧紧把握中央和省上的政策机遇,将发展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作为统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去年4月以来,汉中市政府出台实施意见,推出财政、信贷保险、技术服务等一揽子支持举措,推动汉中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杨汉超是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的一名“新农人”。他之前在外做装饰装修,2018年回到家乡南郑区新集镇罗堰村,成立了陕西汉芳河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让我看到了发展的新机遇。”他说。
杨汉超经过市场调研和自主探索,选定了稻田养鲈鱼的产业。他通过与相关企业和高校合作,研发出鲈鱼种苗孵化、驯化和成鱼养殖的一整套技术,还建立了完整的水循环处理系统,大大提高了种植养殖技术水平。“我们种的生态水稻每斤比市场价高1元至2元,养的鲈鱼可避开11月的集中上市期,提前到8月上市,每斤鲈鱼售价可增加6元左右。”杨汉超兴奋地说,“目前企业已累计流转700余亩土地发展稻田养鲈鱼,技术日渐成熟,效益也不断显现。我们接下来要进一步探索标准化种植养殖,让更多人参与到这项产业中。”
借助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发展的“东风”,一些耕作不便的撂荒地也重新焕发生机。洋县黄安镇程河村地处山区,全村1300多人中有4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村中留守老人居多,山沟中一些耕作不便的土地逐渐撂荒。“去年村上争取项目资金,将村里120多户的150亩撂荒地流转过来,发展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今年秋天,我们种植的有机水稻以及套养的鲫鱼、草鱼等将迎来第一季丰收。”程河村第一书记任建波说。
去年,汉中稻渔综合种植养殖水稻总产量22431.6吨、蔬菜总产量4216.5吨、水产品总产量6464.5吨,总产值达4.63亿元。
助力增收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9月,是汉中福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异常忙碌的时候。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城固县一家重要的粮食收购及加工企业,年加工稻谷2.6万吨,年产值7600多万元。企业将稻谷收来后,经烘干、仓储、加工等多道流程,制成小包装大米,销往汉中本地及成都、重庆的商超。
“我们今年从8月22日开始收购稻谷,一直要忙到9月底。为从源头上保证粮食质量,我们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种粮大户、稻渔综合种植养殖经营主体等开展订单农业,目前签订订单水稻3万多亩,其中有1.3万亩来自稻渔综合种植养殖。”汉中福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雷说。
谈到企业的发展历程,张雷深有感触。刚开始企业仅做常规水稻的收购加工和销售,产品附加值很低。后来,企业开始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民种植指定品种,并规范耕作流程,最后以高于市场价15%的价格收购。这两年,汉中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企业又紧跟形势,积极与稻渔综合种植养殖经营主体合作,以高于市场价25%的价格收购稻谷,加工后企业以自有品牌销售。“稻渔综合种植养殖进一步提高了水稻品质,通过‘优质优价’的方式,农民种粮收入提高了,企业利润增加了,农民和企业实现了共赢。”张雷说。
据了解,该公司目前建设了1000亩自有稻渔综合种植养殖基地进行品种试验和示范推广,同时成立了子公司开展代耕代种等全程农事服务。
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是发展稻渔综合种植养殖的重要力量。汉中市南郑区汉山街道草堰村距汉中中心城区10公里,有耕地860亩,以粮油生产为主导产业,是典型的平川区域农业型乡村。为更好地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草堰村去年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以“租金+股金+薪金”为利益联结机制,集中流转村民土地700亩,同时争取财政扶持资金210万元,建设了稻渔综合种植养殖基地,预计今年可收获优质稻谷300余吨、水产品13吨,产值可达280万元,净利润30万元。
“我们通过盘活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稻渔综合种植养殖,实现传统粮油生产到绿色、高效农业的转变,实现土地动起来到村集体富起来的转变。我们目前正在建设集粮食烘干、仓储、包装为一体的生产加工基地,同时注册‘草堰大米’品牌,以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草堰村党总支书记李双喜说。
截至目前,汉中稻渔综合种植养殖经营主体达365个。借助稻渔综合种植养殖,汉中巩固脱贫户1.21万户2.09万人。北京、西安以及江苏淮安、浙江嘉兴、湖南永州、四川广元等地的企业纷纷来汉中考察、投资,仅今年就吸引3.5亿元社会资本投资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更好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去年以来,汉中市、县两级落实财政资金1.7亿元支持稻渔综合种植养殖。汉中成为全省首个实施“稻渔险”和开展水产品保险理赔的市,“稻渔险”方案被铜川和四川内江等地借鉴。汉中还组建了市、县两级稻渔综合种植养殖技术专家服务团,技术人员包联县(区),对经营主体进行点单式、保姆式、一对一服务。汉中培育了汉台“汉渔虾稻米”、南郑“花英稻鳅米”、勉县“稻鳅香米”、西乡“稻鸭米”等稻渔品牌。
保护生态 推动绿色循环发展
9月16日,在汉中市南郑区花英家庭农场的块块稻田里,机器收割后的稻茬整齐排列,几只白鹭悠闲地在田间啄食,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小华往稻田边的环沟撒下一把饵料,一大群鲤鱼立刻聚了过来。李小华2016年开始发展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已是“圈里”的老人手了。去年10月,他又与几个合伙人共同投资3000多万元,在洋县流转土地,建设了1860亩的“水稻+鲈鱼”种植养殖基地。未来,他们还计划启动二期项目,建设集稻渔综合种植养殖、观光旅游、住宿、水产品加工等为一体的稻渔小镇。
农忙间隙,李小华给记者讲起了稻渔综合种植养殖的“生态密码”:“在水稻生长季,整个稻田都蓄着水,鱼、虾、蟹等在稻田里四处游动,以各种水生动物植物为食,可以起到除草、除虫、松土的综合效果。同时,它们的粪便又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滋养水稻生长。稻渔综合种植养殖实现了良好的生态循环,也有效保障了大米和水产的品质。”
汉中“气候居南北之适中,物产兼东西之共有”,稻渔综合种植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考证,汉中稻渔综合种植养殖在先秦时期萌芽,东汉时期就已经成熟。
如今,汉中积极传承农耕文化,同时利用现代农业科技,让稻渔综合种植养殖能更好地反哺生态。
今年3月,城固县上线了稻渔数字化管理系统,目前该县龙头镇的3500亩稻渔综合种植养殖基地已接入系统。基地里安装了水质传感器、虫情监测器、气象和土壤信息感应装置,并通过网络与稻渔数字化管理系统终端连接起来。基地管理员通过手机、电脑等能第一时间查看相关预警信息,采取相应举措。
在洋县,“朱鹮国际·稻蛙空间”万亩鹮乡稻蛙项目正在建设中。该项目采取“三池两坝”的方式净化水质。“稻田里的水会依次经过沉淀池、曝气池、净化池,并经过两道过滤坝,最终实现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项目建设方陕西龙亭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霍磊说,企业联合汉中市生态养蛙产业创新联盟、汉中市稻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实行标准输出、技术输出,通过品牌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共享,把稻蛙产业打造成洋县的富民产业、生态产业。
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良好的生态基础,也为汉中农旅融合、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甘国柱是汉中市汉台区铺镇国柱种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从2017年起,他陆续流转土地建设了2100亩稻渔综合种植养殖基地,同时又在周边建起民宿、食品加工厂、农民田间学校等配套设施。“今年夏天,盛开的荷花和小龙虾啤酒节吸引了大量中心城区市民前来观光体验,我们感到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商机无限。”甘国柱说。
“保障粮食安全是地方要扛牢的政治责任,汉中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统筹稳粮增收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下一步,汉中将继续坚持政府市场协同、稳粮增收并举、绿色生态种植养殖、三产融合发展,稳步扩大产能、提高效益,加快推动稻渔综合种植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汉中市委书记钟洪江说。(记者:高振博 摄影:蒋虚 高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