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1年,三秦大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步伐铿锵有力。
在陕南,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脱贫群众殷书锋,不仅成为该村木耳种植能手,而且被聘为木耳种植基地管理员。去年靠发展大棚木耳和务工收入,殷书锋家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万元;
在关中,扶风县“村镇工厂”由2021年初的56家增至去年底的83家,吸纳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由1900余人增加到2962人;
在陕北,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去年通过发展山地苹果、温室大棚、光伏发电和乡村旅游等,全村224户脱贫户足不出村就有了多个增收渠道。
2021年,是陕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陕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做好体制机制、机构队伍和政策举措衔接,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全省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脱贫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建机制强保障 坚决守牢防返贫底线
“延斌,你媳妇身体恢复咋样了?”“好多了。”“还有啥困难没?”“没有,都好着呢。”1月30日,春节临近。澄城县韦庄镇庙西村4组组长王宏斌来到村民张延斌家,嘘寒问暖。作为村里的防返贫监测“网格员”,王宏斌时刻关注着这家人的生活状况。
2021年4月底,张延斌的妻子陈菊红突发颈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花费医疗费24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通车’报销了11.4万元,但是‘大病保险’需要出院后回县上报销。”张延斌说,他一时凑不到那么多钱,急得团团转。王宏斌得知情况后,立即向村“两委”上报,经过逐级综合研判后,张延斌家被纳入边缘易致贫户。镇、村干部第一时间与县相关部门对接,很快为其落实了“大病保险”和“临时救助”政策,让张延斌家顺利渡过了难关。
去年以来,为了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陕西全面对标国家政策体系,先后制定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和37个省级配套落实文件,形成了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保障体系。
为了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我省推动完善了“清单化”的责任落实机制,明确了省级领导的领导责任和包抓责任;建立了“2531”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实现镇、村、组全覆盖的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制定出台50个省级部门责任“清单”,逐一压实了行业部门责任;强化定期汇报、工作调度、部门联席会议等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工作局面;强化督查督办核查暗访机制,持续传导压力;建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评估机制,倒逼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
2021年,全省共设置29.1万名基层“网格员”,对700余万户农户实行常态化排查全覆盖,共纳入监测对象5.77万户17.56万人,均落实了精准帮扶措施,致贫返贫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持续强化驻村帮扶责任。我省去年共选派驻村工作队8474支,驻村工作人员2.53万名,其中第一书记8265名,实现应派尽派、全面覆盖。
面对去年洪涝灾害和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我省及时出台《防止因灾因疫返贫致贫十六条政策措施》,先后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1亿元,支持受灾区县防返贫工作,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
强产业稳就业 群众持续增收有保障
“我家脱贫后,政府的帮扶也一直没断线。为了扶持我发展茶产业,县上每年都给我家发放产业奖补资金5000元。去年,村上还帮我办理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2月7日,白河县茅坪镇彭家社区脱贫群众叶裕新激动地说。
叶裕新介绍,近年来,在各级干部的帮扶下,他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了10余亩茶园,还在村上建起了茶叶加工厂和酿酒作坊。
“春季制茶,冬季酿酒。去年,我销售茶叶20多万元,酿酒挣了10多万元。今年我要扩建茶叶加工厂,争取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叶裕新信心满满地说。
去年以来,为了持续增加脱贫群众收入,我省先后出台《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大力发展苹果、畜牧业、设施农业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和茶叶、中药材、红枣等区域型主导产业。全省苹果产量达1230万吨,奶山羊存栏265万只,蔬菜产量1850万吨以上,茶叶面积298万亩。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去年,我省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其中5家在脱贫地区。全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年带动19.8万户脱贫户,实现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全省去年共投放小额信贷资金39.81亿元,带动8.74万户脱贫户发展产业。
壮大村集体经济。我省去年1.86万个村集体完成产权制度改革,82个县(区)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整县“清零”。
扎实做好稳岗就业。我省聚焦“稳输出、拓渠道、提能力、优服务”4个关键,全省去年脱贫群众务工人数达到216.43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
强“后扶”促融入 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
如今的刘飞,干啥都劲头十足。自从被聘为社区“楼长”后,社区群众无论遇到大小事,只要找到他,刘飞都热心上门服务。
刘飞家原先在汉阴县涧池镇新华村7组,住的是土坯房。全家5口人,3个孩子都在上学,妻子在家务农,刘飞常年在外打零工。2018年10月,刘飞家享受易地搬迁政策,搬到了紫云南郡社区。
“政府过去帮咱脱了贫,如今我也要回馈社会。我是2019年被聘为社区‘楼长’的,主要为社区2个单元楼的24户119人提供便民服务,职责是调解民事纠纷、收集社情民意和宣传政策法律法规等。”1月29日,刘飞介绍。
据了解,像刘飞这样的“楼长”,紫云南郡社区还有15人,都是从搬迁群众中推选出来的。通过开展自治管理服务,该社区目前基本实现了有机构管事、有人干事、照章管理。
去年以来,为了扎实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我省不断强化政策保障支持,在做好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帮扶工作的同时,加大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向规模较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大力推广“居住簿”制度,强化“一站式”服务,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全省2116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实现了社区服务场所全覆盖,易地搬迁安置点规划配建的153所学校全部建成。
加强脱贫地区乡村建设。我省去年实施了以农村垃圾、厕所等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3.3%,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自然村达84.95%。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我省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全省去年共建成10784个村(社区)乡风文明实践站,92%以上的农村、社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去年,全省共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12.72亿元,较上年增长7.5%。56个脱贫县完成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59.49亿元。为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记者: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