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发力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陕西日报 2025-01-16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2024年,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117930件,同比增长16.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9.81件,同比增加4.3件。有效商标注册859028件,同比增长9.8%;

发行西北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探索全国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新路径,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零的突破;

推行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全流程无纸化办理工作。2024年累计办理专利质押合同登记894件,质押合同金额43.4亿元……

一串串数字,一项项成就的背后是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利剑”行动,更是优化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的使命与担当。

近年来,陕西省知识产权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核’。”陕西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说。

锚定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目标,全链条工作走在前作表率。陕西省知识产权局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健全知识产权工作制度机制,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大布局   高位推进“一站式”司法护航

2024年3月,陕西颁布西部地区首部地方性知识产权法规《陕西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该《条例》由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4月26日起正式实施。“聚焦解决制约陕西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着眼分类指导和全面覆盖知识产权各领域、全链条,为科创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一站式’司法护航。《条例》衔接上位专门法,具有鲜明的陕西特色,发挥着综合性地方性立法的补充和创制作用,立足地方事权。”陕西省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条例》共6章62条,分为总则、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服务与管理、法律责任及附则。要求建立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企业自治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过多方联动,形成以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工作格局,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工作夯实了制度保障。

从“书架”到“货架”,陕西高校院所的研究成果因“三项改革”机制加速实现产业化落地;由“势”转“能”,经过3年多的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从陕西走向世界,一家家科创企业在陕做大做强,开拓出更广阔的市场……如何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全省科教资源,让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是陕西不断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的工作重点。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对此,《条例》把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运用效益摆在突出位置,注重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动高质量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储备,提高知识产权工作整体转移转化效能,激发全省各类主体持续创新的活力。

此外,为明确知识产权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制定印发《中共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   奋力推进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行动方案》,包含8个方面25条具体改革举措。

同时组织召开省知识产权局与渭南市人民政府共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推进大会,与西安市、宝鸡市政府分别召开共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试点城市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推进会,赴汉中、杨凌等地调研督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夯实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工作任务,高位推动全省、市、区、县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

2024年,全省共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429件,结案433件;共办结知识产权案件584件,案值409.74万元,罚没金额629.34万元;开展全省侵权假冒商品集中销毁行动,共销毁各类侵权假冒商品990种,货值4492万元,维护了我省市场公平竞争和群众利益,为稳经济、促发展、保民生作出积极贡献。

强根基   聚力打造知识产权服务新平台

让更多专利转化的“种子”撒向西部地区。

“路演结束后,今天参会的一家企业就与我建立了联系,我们双方一致期待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及储能、保温等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深入交流。而且现场工作人员不仅服务好,水平也是一级棒,很多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问题都能协助解答,我们公司多项发明专利的申请,多亏了他们的指导。”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陈兵说。

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陈兵教授对其团队研发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含杂质二氧化碳管输及注入关键技术在“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西部地区专利转化运用服务对接系列活动进行了路演,详细介绍了该项技术包含的核心技术成果及知识产权布局情况。

2024年7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和延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西部地区专利转化运用服务对接系列活动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启动。活动以“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供给,增强专利转化运用动能”为主题,涵盖“低空安全”“绿色低碳”“全自主无人机”等技术企业,聚焦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通过政策宣讲、技术对接、案例推广、成果展示等组合形成知识产权服务“工具箱”,为学校和企业架起“零距离”平台。

2024年12月,陕西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灵犀计划”系列活动第一期——氢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专题活动在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成功举办,标志着陕西省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灵犀计划”正式启动。“灵犀计划”聚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供需信息不对称这一关键问题,围绕全省34条重点产业链,搭建“政府前后端结伴服务,企业上下游综合受益”的集成化服务平台,提高科技创新到市场转化的便利性、可及性,形成重点产业促进市场服务经济的“稳定器、加速器、催化剂”。

近年来,陕西省知识产权局持续深化专利转化专项行动,着力将专利转化运用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着力点,通过召开陕西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推进会,面向全国开展第三届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以“三项改革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为基础,深化“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推广复制,强化高价值知识产权供给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体制建设优化服务管理水平。

截至2024年底,盘点存量专利82082件,其中56461件具备转化基础的专利进入全国专利转化资源库;全省转让许可专利9182次,同比增长26.56%,其中高校、科研院所转让许可专利2720件,同比增长22.97%;受让许可专利13601次,同比增长31.50%。

守本源   全面激发知识产权强企新活力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如何引导知识变“资产”,让知识产权赋能企业发展。陕西省知识产权局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省知识产权局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出台《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开发AI辅助审查工具,构建开放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数据库,同时积极搭建高价值专利申请“绿色通道”,推动高价值专利快速维权、获权和转化,积极服务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重点优势产业创新发展。

“感谢省知识产权局工作人员来企业讲解,就盼着有这么好的政策,不到一周时间,我们企业就在西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功进行了备案,这等于拿到了专利申请‘绿色通道’资格。”王伟说,专利申请减少排队时间,及早获得授权后产品推向市场更有底气了。

“这种预审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企业专利布局的需要,对此公司期待已久。”与王伟一样,星环聚能公司在2024年也获得了快速预审通道资格。

如今,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缩短至57天。截至2024年11月底,共接收专利预审请求5231件,预审合格3130件。

拓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渠道,开展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知惠行”专场活动,加快推进专利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印发《陕西省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秦知贷)风险补偿实施细则》,完善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发行西北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平安—西投保西安知识产权1—5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该产品为国内首单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质押登记的信托放款结构发行知识产权ABS产品,为全国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探索了新路径;推行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全流程无纸化办理工作,全年全省专利、商标质押登记1075项,质押融资51.64亿元,受惠企业877家,质押专利、商标2247件。

此外,为优化营商发展环境,省知识产权局持续发力深化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代理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同时,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与贸仲丝绸之路仲裁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不断提升陕西涉外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为我省企业规避风险、保驾护航。

行大道   绘就“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新蓝图

“怀抱三弦腿打板,这是咱们中国知识产权年会第十三届。各地的朋友来参展,我陕北说书暖场给咱写了个小段段……”台上一段极具地域特色的陕北说书吸睛无数,引来大量观众争相打卡。

“嫽扎咧!”台下陕西地理标志产品馆里的观众激动地说。

2024年9月,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参加第十三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地理标志产品展,展出了富平柿饼、横山羊肉、紫阳富硒茶等14件我省地理标志产品,现场吸引3000多人次参观咨询,达成意向销售金额600余万元,省知识产权局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地理标志展览优秀组织单位奖。

靶向发力,久久为功。通过参加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举办陕西商标和地理标志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等活动,以助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商标品牌价值提升工程,聚焦西安高标准建设西北唯一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开展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陕西西安)建设动员部署会,引领带动西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断跃升。

截至2024年底,我省共有有效地理标志商标161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1个,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用标经营主体超过1000家,地理标志总量位居西部12省区市第二。在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中,我省有11个地理标志列入互认互保名单。

双管齐下,多点开花。深化知识产权对外开放,拓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陕西知识产权朋友圈。与西安交通大学打造创新驱动、多跨协同、高效便捷的“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与中亚秦商会就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律师协会就知识产权实务应对工作分别达成合作意向。

省知识产权局以“知识产权——新丝路,新合作,新动能,新发展”为主题,举办第八届丝博会知识产权助力高质量发展交流活动,省政府和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导,马来西亚、格鲁吉亚国家知识产权主管部门、部分驻西安领事馆代表及18个兄弟省局参会,线上参与人数达到65万余人次。

下一步,省知识产权局将坚持问题导向,以完善“调查研究”“强基夯链”“提质增效”三个机制为抓手,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

“围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申请增加未来产业等领域专利预审业务,实施转化运用‘倍增计划’,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在科研活动中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书写科技金融大文章,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证券化等工作,鼓励重点企业加强商标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的‘国货潮牌’‘陕西商标品牌’,服务我省实体经济发展;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加快《陕西省地理标志条例》《陕西省商标条例》等地方立法进程,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协同;积极融入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的双重作用下为陕西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党组表示。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站在全新的起点上,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切实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以脚踏实地的干劲、奋发有为的闯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勇担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建设重任,持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工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助力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