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2024年中国经济观察
人民日报 2024-12-11

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在地下700米深处建成,一系列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海南文昌,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商业航天从此形成全产业链闭环;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逾万架标准机架高效运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海量数据化身数字生产力……神州大地,处处可见中国经济向新求质、换挡升级的矫健“身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系统部署,加快推进。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谋新策、出实招,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加快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动能新优势壮大,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安徽合肥科学岛上,稳态强磁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科研“利器”,已衍生出特种电源、低温制冷、创新药物等一大批应用产品。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缘“新”而变,传统产业活力焕发。

郑州中铁装备盾构机总装车间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设备运行状态等各项数据。这些设备内置的工业软件,是调控整个车间智能化生产的“中枢神经”。“我们研发的工业软件助力企业实现生产效率提升、产品交付周期缩短、综合成本降低。”浪潮通软总经理魏代森说。

盾构机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是新技术带来的“质变”。目前,我国已建成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

由“新”而进,新兴产业聚能起势。

极氪第40万台量产车日前在浙江下线。精准识别到达装卸区的自动导引小车,双手搬起货箱稳稳放置在物料架上……智能生产线上,人形机器人具备多模态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已能够完成搬运、分拣和质检等任务。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

今年以来,我国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前10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3%。其中,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4.5%,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2%,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11%。

从“新”出发,未来产业潜力无限。

“我们通过超算算力和176个超导量子比特算力的融合,为各类用户提供便捷的量子计算服务。”中电信量子集团董事长吕品介绍。日前,中电信量子集团发布国内单台比特数最多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并在气象模拟等领域拓展场景应用。

上海提出到2025年,组建5个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台;辽宁结合地方实际,布局无人驾驶船舶、人形机器人……各地立足优势,沿新技术发展方向落子布局,一个个前景广阔的未来产业正拔节生长。

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表示:“我们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根本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各地区各部门着眼长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努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转化为业界领先的产品,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李越有深切体会。前不久,第一款采用超材料天线技术的平板电脑正式发布,超材料天线研发由联想集团全球创新中心与李越团队联合完成。

“通过产学研合作,我们将写在论文里的‘零折射率’等超材料理论应用在平板电脑天线设计上。”李越说,这次“牵手”既实现了科研成果落地,又催生了发明专利、学术论文等一系列新成果。

科技成果蕴含的巨大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从创造力变为生产力。

截至10月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万件,其中专利权人为企业的占比超过七成。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增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比提升至70.9%;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同比增长24.1%。

“目前,27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计134.9万件存量专利完成了全面盘点,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发明专利进入可转化资源库。”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介绍。

技术市场蓬勃发展——

“‘科技红娘’帮助真的大!”浙江斯普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感叹。在宁波市海曙区科技大市场撮合下,一家科研机构帮助斯普智能设计出变频控制技术方案,使泳池设备平均能耗降低80%,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企业口中的“科技红娘”,就是技术经纪人,他们在成果挖掘、转移转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宁波,技术经纪人总数已超1700人,仅今年就推动举办线上线下科技合作活动上百场,发布科技成果超千项。

左手接课题,右手拿订单,技术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是我国技术市场蓬勃发展的体现。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4.4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按比例赋权”“先确权后转化”“先使用后付费”等政策措施和模式,让创新成果加快走向应用。

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3月,华中科技大学与百度启动全国首个面向本科生的“飞桨班”。该班实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华中科技大学选聘教师作为学业导师,来自百度的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双方融合教学场景和产业需求,探索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完成总装下线,20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参与研制;“东数西算”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商用,300多家产学研用单位合力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发展……龙头企业、高校成立联合研发机构,产业链上下游结成“创新联合体”,产学研合作不断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业,是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海南三亚崖州湾,“南繁硅谷”加快建设。30余个省部级及以上科创平台、10个院士创新团队、10余所知名高校分支机构,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

体制机制持续优化。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小试平台上,科研人员正在对多种储能与能量转换材料进行试验,这里已孵化出5家新能源领域企业。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陕西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动越来越多的存量成果、静态资源加快转化。

人才活力不断迸发。重庆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布局建设首批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30个,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及职称认定,每年新增卓越工程师及后备人才1万名以上,全市工程师总数已近40万人。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改革多点突破,带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山西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发展;黑龙江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四川面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优化配置,各地立足自身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持续向“新”发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记者 谷业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