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专家解读(四)
来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年前

吕建中

(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

  近年来,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氢能作为一种低碳、高热值、来源广泛的清洁能源已炙手可热,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予以大力支持。我国的氢能产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方兴未艾,已进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制定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正当其时,将对我国氢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关键引领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拥有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氢气产业”,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氢气生产国,氢气主要作为化工原料气体,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合成氨、甲醇等传统产业,因其易燃易爆的物理化学特性,让人们更多关注其危险化学品属性,而对其能源属性认知不足。从“氢气”到“氢能”,《规划》首次将氢定义为一种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明确氢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这是具有革命意义的里程碑,需要配套与能源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按照《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主要发展方向,以电解水制氢为基础的氢电互变技术,为可再生能源储能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这也是实现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的重要技术路线,将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一、坚持创新引领、自立自强,以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为抓手,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氢能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能源,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氢能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美国、欧盟、日本及韩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在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加注以及终端利用等产业链主要环节都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尚未突破技术壁垒,氢能制备储运成本过高等问题,严重困扰氢能产业发展。因此,提高氢能产业发展质量,绝不能靠盲目上项目,更不能搞低水平重复投资,而要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集中突破核心技术,增强全产业技术装备自主可控能力,制定完善行业基础标准,增强氢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性。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更加协同高效的氢能创新体系,以需求为导向,带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恩格斯曾提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氢能产业链长、利用领域广,涉及技术包罗万象。在当前氢能产业投资布局热情高涨、技术路线选择“百花齐放”的情况下,需要围绕高质量发展需求,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向,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鼓励探索多种技术路线,保证氢能产业的技术积淀。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创新产品示范等多维度部署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根据技术开发进展、可靠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统筹不同技术发展路线,聚焦短板弱项,加强应用基础研究,超前部署颠覆性技术研发,明确技术推广及示范重点,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研发布局和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

  三、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打造氢能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目前看,“氢能开发利用技术仍处于研发与示范阶段、氢能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是我国氢能产业的客观写实,亟需发挥好政府在优化整合创新资源方面的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向氢能产业聚集,加大共性技术能力供给;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面向市场需求开展氢能原创技术、共性技术、应用技术联合攻关;支持优势企业组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在氢能产业的制-储-运-用各环节,合理布局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装备制造中心等多层次创新平台,为《规划》提出的氢能产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氢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合作

  全球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各国普遍对氢能寄予厚望。由于受制于技术装备、应用场景及资源问题,多数国家都在寻求氢能发展的国际合作。近年来,有不少国家和组织宣布了若干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和倡议,比如清洁能源部长级氢能倡议、氢能创新使命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全球氢能伙伴关系等,对推动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和市场培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按照《规划》,我国的氢能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也要坚持对外开放、国际合作,通过对接国际氢能协会等国际组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论坛活动、参与氢能共性关键技术联合研发和产业应用等,有效融入全球氢能产业链和创新链。同时,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方式,加强氢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大学加快氢能专业学科建设,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及各类技能型人才,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