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政策吹风会举行
科技司、中小企业局、办公厅、工信微报 2023-05-22

  针对中小企业创新难、转型难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会同相关部门启动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和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5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政策吹风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中小企业局一级巡视员王海林出席政策吹风会,介绍两个“专项行动”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副主任蔡丹主持。以下为政策吹风会文字实录。

  蔡丹: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政策吹风会。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针对中小企业创新难、转型难问题,近日我部会同相关部门启动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和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今天我们邀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中小企业局一级巡视员王海林出席政策吹风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我是本场吹风会的主持人,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蔡丹。

  首先,请徐晓兰副部长介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相关政策的总体情况。

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相关政策总体情况

 徐晓兰: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感谢广大媒体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中小微企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要求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2022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致贺信,充分肯定新时代中小企业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提出殷切期望,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

  近年来,面对超预期因素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冲击,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各地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纾困与培优两手抓,助力广大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仅去年一年,国家层面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就达40多项,带动地方出台配套政策文件270多份。在各项惠企政策的支持下,广大中小企业自强不息、迎难而上,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5.2%、1.1%,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今年以来,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保持恢复态势,预期进一步改善。我部调查显示,4月,35%的中小企业认为生产经营状态较好,环比上升3.2个百分点;大数据监测显示,3月,中小企业采购、销售指数分别为51.9%、51.1%,均连续2个月回升。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表现更为亮眼,3月,“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收利润率分别为9.6%、7.0%,比规上中小企业分别高5.5个、2.9个百分点;今年1-4月,A股新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55.3%,其中科创板新上市企业中,67%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我们也看到,当前中小企业仍处于疫后恢复期,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我国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互为主体,具有强烈的创新动力、勇气和活力,它们既是创新的成果供给方,更是创新要素的需求方,存在着科技成果获取和转化难问题,同时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水平有待加强,品牌价值有待提升,产业链配套水平有待提高。

  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今年1月份,我们出台了《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明确提出“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这次启动的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和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以及前期已经开展的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这“三赋”专项行动,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具体成果,是助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组合拳”,是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会儿,我和我的同事将回答大家的提问,并具体介绍相关政策的主要内容。我先简要讲这些。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人民网记者:刚才徐部长在开场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请问,下一步工信部在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何考虑?

 徐晓兰:谢谢您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大家都知道,中小企业具有“56789”的显著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和99%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力争实现九个方面新突破,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制度建设新突破。全面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认真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深入实施《“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疫情期间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政策,今年1月印发了《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我们将持续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综合督查,推动各类惠企政策落细落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新问题新情况,推动出台管用好用的新政策。

  二是创新能力新突破。实施科技成果赋智专项行动,加快科技成果汇聚与共享,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一方面,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中小企业落地转化,提升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中小企业产出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不断增强中小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三是价值提升新突破。实施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专项行动,坚持质量、标准、品牌一体化推进,通过专题培训、标准宣贯、服务供给、经验推广等举措,提升中小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地位,引导企业以卓越品质提高质量效益,以标准能力提升市场地位,以品牌信誉增强核心价值,形成综合发展优势。

 四是数字化转型新突破。持续深入开展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持续优化迭代和推广《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指数,深化拓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一大批转型样板,加快中小企业“看样学样”,试成一批、带起一片。

  五是融通发展新突破。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的通知》;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全国工商联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的通知》,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精准对接,助力中小企业参与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支持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新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六是优企培育新突破。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不断优化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充分挖掘数据价值,通过精准画像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强财税、金融、人才等支持,持续壮大优质中小企业规模,到“十四五”末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以上“小巨人”企业。

 七是融资促进新突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持续提高信用贷、首贷户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完善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八是服务体系新突破。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目前,全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已有近1700家,培育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政策直享、诉求直办、服务直达的服务企业模式。

 九是国际合作新突破。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每年6月27日是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将于今年的6月27日在广州开幕,我们将不断打造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平台。继续发挥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与中日韩(10 3)、中国-中东欧、金砖国家等政府部门间双多边中小企业合作机制的作用,深化中小企业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更好融入全球市场。

  中小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高质量”是这个发展阶段的主题。助力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科技成果转化和质量标准品牌上取得新提升,必将有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谢谢!

  经济参考报记者:请问《赋智专项行动》中提出了哪些行动举措?如何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力,帮助其尽快搭上科技列车?

  任爱光:谢谢您的提问!《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知识产权局、全国工商联,共十部门联合印发,融汇了各部门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务实举措。文件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要求,突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科技成果的产生与汇聚、成果供需双方精准对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重点环节部署了3大重点任务、10项具体工作举措,目的是实现“有成果、转得好、持续转”。


 一是推进成果“常态化”汇聚,确保“有成果”。丰富科技成果来源,分层次、分领域建设科技成果项目库,向中小企业开放。强化产业需求对接,调动行业部门、协会、园区等多方资源,深挖中小企业多样化技术需求,通过联合开发、中试熟化等手段,加快科研成果向实用化转化。加大先进适用技术供给,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加快数字化智能技术推广应用,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二是实施供需“精准化”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得好”。完善赋智对接平台体系,构建行业、地方间纵横结合的科技成果资源转化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协同,通过央地联动、大中小企业携手、公益性服务和增值性服务结合等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培优扶强营造良好环境。开展不少于30场赋智“深度行”活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结对子”,助力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最佳“合伙人”。

 三是加速服务“体系化”布局,促进科技成果“持续转”。组织开展专利导航服务,建立专利商标审查绿色通道,探索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一对多”许可,不断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等政策红利更好地赋予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推广应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加大成果中试熟化力度,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共建试验检测环境,提升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与成效。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我们注意到,赋智“深度行”活动已在一些地方开展,目前的进展和成果如何?

 任爱光:谢谢您的提问!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深度行”系列活动是《赋智专项行动》落地实施的重要载体。2023年2月启动以来,相继在广州、青岛、东莞、重庆等地,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和产业需求举办了4场活动,广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投融资机构等积极参与,在科技资源整合利用、成果精准对接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领域,遴选出了70多项优质科技成果进行路演,促成多家企业、高校、投资机构的合作意向;上线了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开展技术成熟度评价700余项,完成成果匹配对接400余项。

  二是进一步增强地方创新活力。赋智“深度行”活动深挖地方中小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匹配科技成果和科研团队,为200余家地方中小企业开展“1对1”技术对接服务,直接促成高校院所与地方企业数十项战略合作,线下培训超过3000人次,有效推动了产学研、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为地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

 三是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和关注度。参会各方普遍反映,赋智“深度行”活动帮助中小企业了解相关重点产业科技发展趋势以及优秀科技成果,辅以政策、金融、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对接等多角度、全方位举措,实现成果精准匹配,增强了企业创新创业的信心与动力。希望广大媒体积极报道赋智“深度行”优秀科技成果推广案例,不断扩大活动影响力,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谢谢!

  总台中国之声记者:请问《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实施推进情况如何,下一步还有什么考虑?

  王海林:谢谢您的提问!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既是助企纾困之举,也是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发展韧性的关键举措。《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


  在完善政策体系方面。发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引导企业明确转型方向。联合财政部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目前,已遴选确定第一批38个细分行业98家数字化服务商,推动2000多家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财政资金支持4.3亿元左右。在优化路径引导方面。编发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产品及活动推荐目录》,推出数字化转型“企业微课”,通过编发一批案例、推广一批产品、提炼一批场景、培育一批服务平台、推出一批课程,让中小企业更清楚转什么、如何转。在强化服务支撑方面。分类推出上云用云、数字设计、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网络和数据安全等领域的223家服务商、254项服务产品。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及市场化服务机构作用,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培训、诊断咨询等服务。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和中小企业服务月等活动,为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汇聚服务力量。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强化支持举措:一是提升政策支持效能。研究制定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加强顶层设计。联合财政部继续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带动更多社会资源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持续优化《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指数,引导中小企业加速转型步伐。二是提升路径引导能力。完善数字化转型“企业微课”,组织领军人才培训、标杆企业考察、试点经验交流等,激发转型内生动力。推广“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模式,引导大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举办2023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完善数字化生态体系。三是提升服务支撑质量。打造满足行业共性需求和中小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化转型资源池、工具箱,探索建设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汇聚优质资源,加强供需对接。谢谢!

  央视财经记者:围绕质量标准品牌工作,工信部做了哪些工作?实施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提出了哪些行动举措?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会有怎样的助力?

 任爱光:谢谢您的提问!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通过质量提升、标准引领、品牌建设,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力。在质量提升方面,普及先进质量工具和方法,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截至2022年,累计树立456项全国质量标杆,引导超万家中小企业导入标杆经验。目前电子信息、原材料、重大装备、消费品等领域一批产品质量正在加速提升。在标准引领方面,引导中小企业实施先进标准,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环节对标达标。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标准制定,2022年参与行业标准制定超过1000项。在品牌建设方面,推动出台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及10大重点制造业行业标准,推动万余家中小企业提升品牌建设能力。目前,智能家电、消费级无人机、先进纺织等中小企业产品畅销海内外。

  《赋值专项行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知识产权局、全国工商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聚焦中小企业发展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为中小企业赋值,力争到2025年,形成百项优秀标杆经验,新增千家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万家中小企业质量升级、标准提档、品牌增效,推动中小企业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措施包括:

  质量赋值方面,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培训,大力增强中小企业质量意识。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能力分级评价,激励企业向卓越质量攀升。深入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深度行”活动,加大数字能力供给。推动产品质量分级和高端品质评价,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防控质量风险,提高经营绩效,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标准赋值方面,加快普及标准知识,提升中小企业标准理论水平。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好“独门绝技”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基础通用、关键技术、试验方法、典型应用等国家和行业标准研制。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快速响应技术创新和产业需求,参与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加强标准宣贯推广,助力企业实施好先进标准。

 品牌赋值方面,引导中小企业提升品牌意识,推动品牌标准贯标,增强企业品牌建设能力。鼓励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特色鲜明、美誉度高的区域品牌。加强品牌传播力度,结合中国工业品牌之旅、全国品牌故事大赛等活动,宣传推介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形象,讲好“中国制造”品牌故事,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公共服务方面,加强标准、计量、检测试验等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咨询、诊断、中试等公共服务供给,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扶持一批品牌培育服务机构,提高中小企业品牌创建、管理、运营能力。遴选一批典型案例,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质量标准品牌先进经验,增强中小企业的获得感。谢谢!

  中国工信产业网记者:工信部近期先后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的通知》,请问两项工作的主要考虑和措施有哪些?

  王海林:谢谢您的提问!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是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的有效渠道。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去年,我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对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作出整体部署。

  当前,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迫切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要建立精准高效的对接机制,为此,我部重点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二是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

  “百场万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产业链专场对接活动、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专场对接活动、在各行业大会中举办融通对接活动、各地分层次分领域举办对接活动四种活动类型,丰富拓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渠道,搭建交流、展示、对接、服务平台,汇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等各方资源,推动大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深入合作,达成一批融通合作项目,推动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

  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组织龙头企业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存在的突出问题发布产业技术创新和配套需求,精准“发榜”,中小企业“揭榜”攻关,攻克一批产业技术难题,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力,实现创新需求由市场提出、创新主体由市场选择、创新成果由市场验证,切实推动解决产业技术难题,提高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专业化水平。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扎实开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组织做好“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与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两项工作,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同时,今年6月,我们将以“赋智、赋值、赋能”为主题,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各类专业化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系列活动,加速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化应用,引导中小企业提升质量管控、标准实施、品牌塑造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增强发展实力,构建竞争优势。

 《证券日报》社记者: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这一群体的“领头羊”。“赋智”和“赋值”两个文件都提到要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请问“三赋”行动和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什么关系?

  徐晓兰:谢谢您的提问!“专”“精”“特”“新”是优质中小企业培育的方向和目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发挥着稳链固链补链强链的重要作用。如何引导助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是我们开展培育工作的着力点,而“三赋”行动正是我们开展培育工作的有效抓手。

  “赋智”行动解决的是中小企业创新来源问题。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找不着”“谈不拢”“难落地”等困难。成果怎么找、需求与供给之间如何对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赋智”行动通过强化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畅通技术供需对接渠道,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赋值”行动解决的是价值链地位提升的问题。质量、标准、品牌是实现精细化、特色化的必然要求。当前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在性能、可靠性、寿命、良品率等方面还存在差距,标准引领作用不足,品牌彰显度不够,往往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赋值”行动通过质量提升、标准引领、品牌建设,达到精益生产、精细管理、精良品质,形成自身技术和产品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赋能”行动解决的是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疑问。数字化转型关乎生存和发展,是“必修课”“必答题”。“赋能”行动从供需双向发力,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服务支撑、路径引导、链式转型等,实现提质、增效、降本、减存、绿色、安全等多重目标。

  今天,我们对“三赋”行动做了介绍。下一步,我们重点就是通过一系列落地举措,扎扎实实将“赋智”“赋值”“赋能”行动落到实处,切实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油助力。比如,在推动科技成果“赋智”方面,联合教育部深入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加快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健全成果项目库和企业需求库,征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创新供给,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期间集中组织供需对接,持续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实力。在质量标准品牌“赋值”方面,会同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ISO56005)实施试点,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商标品牌专项服务,组织地方开展中小企业产品宣传推介,引导中小企业提升自身价值。在数字化“赋能”方面,继续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全国行活动,探索建设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大企业建云建平台,中小企业用云用平台,用工业互联网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蔡丹:谢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吹风会就到这里,再见。